25公里处,蒲河和茹河交汇之东岸的覆锺山下,海拔1083米。因与平凉泾川南石窟寺同时代开凿,南北辉映,直线相距45公里,故而得名。北石窟寺肇造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,即公元509年,由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创建。历经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宋、清各代相继增修,形成一处较大规模的石窟群。北石窟寺包括寺沟主窟群,及其北1.5公里处的楼底村一窟(简称北一号),其南1.5公里处的石道坡石窟,花鸨崖石窟,石崖东台石窟群等,南北延续3公里。现存窟龛296个,石雕造像2126身,碑碣8通,壁画96.7平方米,题记150方。主要精华石窟集中在寺沟主窟群。此处有283个窟龛,密布在高20米,南北长120米的黄砂岩崖体断面上。代表洞窟有北朝的165号、240号窟和盛唐时期的32、222、263号窟。雕造内容极其丰富,其千姿百态的石雕艺术,浓缩了陇东汉唐文化的精华,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,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。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现为陇东著名的旅游胜地。 165窟出北石窟寺的特级洞窟,位于寺沟主窟群的中部,是北魏永平二年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开凿的"七佛窟"。窟门高5.90米,宽3米。门外两侧雕二身5.8米高的守门天王。洞窟平面为横长方形,覆斗形顶,高14米,宽21.7米,进深15.7米,正壁(东壁)及南北壁雕七尊8米高立佛和十身4米高胁待菩萨,西壁两侧雕二身5.8米高的交脚弥勒和3.05米高的骑象菩萨、三头四臂的阿修罗天。窟内四壁遍布千佛、飞天、"舍身饲虎"、"割肉贸鸽"等佛传及佛本生故事浮雕造像110多身。造像大多保存较完整,在全国北魏石窟同类题材中,此窟风格独特,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,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和艺术观赏价值。 32、222、263号窟是唐代的代表洞窟,其造像生动逼真,富丽多姿。雕刻刀法娴熟,堪为艺术精品,令人叹为观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