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点介绍
太原以“半坡”命名的街巷,大约有八条之多。其中,主街有两条,一名半坡东街,一名半被西街;派生巷有六条,即半坡东街一、二、三、四巷和半坡西巷、北巷。在这些半坡街巷中,最长、最宽,亦或说小有名声者,当推半坡东街。
据《太原南城区地名志》半坡东街条说:“相传该街原先地势呈坡形,成街后,分南北走向的(有)两条,该街位于坡东,故称半坡东街。”但凡了解太原城区地形的同志,或是老太原人都知道,太原古城建立在东傍太行、西依汾水的河谷地带,整个地势东高西低,东坡西平。那么,位于城西边沿的半坡街一带,早年为汾河洪积扇,怎么会出现南北走向的坡地呢?在探索太原宋城街坊的课题中,我们涉及到了这个问题。
根据明初记载和反映太原城情况的一些书籍和记载中得知,宋将三交都部署潘美所建的太原城,分州城(当时太原称并州)和子城两大部分。所谓子城居州城之内西北,是一座城中之城。其城约占州城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强,分开四座城门,“南门额河东军”。其它东、西、北三座门分别称为子东、子西、子北。据载,子城中主要建筑为官衙、粮仓、兵器库、监狱、草料场以及“宣召厅”和“天王庙”,街巷规整,秩序井然。今半坡东、西街一带,以及其它资料所载的“相传该街原先地势呈坡形,成街后……”,大约正是子城西城墙的遗址。
太原宋城创建后,饱经战乱。北宋末年,抗击女真人南侵的 250天保卫战,几乎使太原城变为废墟。城陷落之时,已是城摧屋圮,满目苍痍。而金末元初的太原攻防战,又重创了这座古城。从明初的一些书籍记载中,元代的太原城已无子城可言。所谓“半坡”,正是在战乱中毁废的子城西城墙逐渐圮废的废墟遗址。
从清代的《阳曲县志》和民国初的一些记载中可以窥出,在清代半坡一带最早形成的街巷是今日之半坡东街。不过,当时的街名叫做半坡街,尚没有产生出半坡西街和其它半坡诸巷。当时土坡虽已散漫,但是,坡形还比较明显,为南北走向,长约三四百米,半坡街就居半坡之东,依土坡走向成街。而土坡之西则为积水西海子和饮马河以及部分菜田。从民国 8年的“山西省城详图”中,又可看出,民国初年的半坡街一带,与清代的昌盛时期相比,萧条了许多。西海子的占地面积扩大了,潮湿地和农家菜田,已经越过土坡,并侵漫到半坡街之东。这似乎是光绪十二年的那场入城大水灾,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吧。
太原解放后,经济迅速发展,城市人口骤增.多年冷落的半坡街,即今半坡东街,民宅日趋增多,而且不少单位迁搬于此。如今之半坡东街,南通羊市街(原西羊市),北达府西街(原县前街),中通后来形成的街巷——半坡西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