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点介绍
就在这果老岭的东侧,一座万仞险峰面西而立,直插云端。翘首而望,看那古松摩云,危崖欲倾,确实雄伟壮观。这就是恒山另一处胜景“舍身崖”,又叫“夕阳岩”、“姑嫂崖”。每当日落之时,此处“余辉返照千山色,满峪参差人画中”,瑰丽的晚霞映着诡奇万状的险峰怪石,奇光异景,色彩缤纷,令人赞叹不已。 关于这美丽如画的“舍身崖”,还流传着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:
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,浑源城里有一个十分美丽的少女。一年夏天,她年迈的母亲患病,姑娘便和嫂子一起上恒山为老人寻取草药。谁知刚刚走进那幽深的松林,便撞见了一只恶狼。那恶狼张开血盆大口,向她们扑了过来。正在这危急万分之时,有一个年轻人从后面赶来,挥舞木棒,赶跑了恶狼。姑嫂二人非常感激,连连向青年道谢。言谈之中,得知这青年是在恒山修庙的画匠。少女见他容貌英俊,言谈举止又十分稳重干练,便产生爱慕之情。好心的嫂嫂看出了小姑的心思,便在一旁穿针引线,帮助小姑与画匠定了终身。
不料好事多磨,祸从天降。浑源知府老爷的公子久闻少女美貌出众,便要强行霸娶;而少女的母亲也嫌贫爱富,贪图知府家的钱财,又是打,又是骂,逼迫着女儿应允知府公子的婚事。少女无法忍受,便连夜逃出家门,上恒山去寻找画匠。贤慧的嫂嫂怕小姑发生意外,也急急忙忙跟随上山,暗中保护小姑。
姑娘跑遍恒山的山山岭岭,却不见情人的身影。这时,知府公子又率领家丁追来。眼看着如狼似虎的家丁们步步逼近,少女把牙一咬,从这万丈峰顶跳了下去。嫂嫂赶到崖顶,不见小姑踪影,也从这里跳崖而亡。
姑嫂二人壮烈的行动感动了北岳之神。北岳神便施展神法,使少女化为百灵鸟,嫂子化为找姑鸟,日夜形影不离,飞绕此山,凄凉的叫声不绝。据说“舍身崖”或“姑嫂崖”便由此而得名。飞石窟离开舍身崖,向北再走六七百米,转而东南,跨过层层石阶,便看到以寝宫、梳妆台为主的另一组建筑群。
寝宫、梳妆台等,建筑在一个巨大的天然崩石凹壑之中。东南西三面环壁,北面豁开若门,中间空地约删平方米,如同一座宽敞的庭院。据史书记载,舜巡狩采到北岳时,忽有一石飞坠帝前。据说,那块巨石,就是从这里飞出的。这石窟便是巨石飞出后留下的印迹,因此命名为“飞石窟”。
寝宫,建在飞石窟内东侧的石壁之下。殿堂重檐歇造,结构窈窕,原来为古北岳庙。据《恒山志》记载,寝宫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(公元435年),后经多次毁建。现在留下的建筑,是明洪武年间(1368年)复建的。明弘治十四年(1501年)扩修时改古北岳庙为寝宫。
寝宫南侧耳殿内有一洞穴,名叫“还元洞”,其深莫测,传说与遥远的东海相通。一走近洞口,便觉冷风飕飕,寒气逼人。
寝宫北面,上石磴数级,紧贴石壁建有殿台一间,内塑一夫人泥像。据说这就是恒山掌管土地的女神后土夫人之庙。
飞石窟内南侧,伫立着一座单檐九脊二层的小亭。绿瓦红柱,亭盖如翼,名曰“梳妆台”o传说每天清晨,美丽无比的后土夫人披着薄雾轻云走进梳妆台,开始晨妆;傍晚,又用从“石脂图”采来的朱色卵石研制的胭脂,在这里进行晚妆。游人站在这间小亭里环视四周,只见晴云浮谷,玉镏漾泉,松柏遮天,花草封阶,真有置身于瑶池仙境之感。
飞石窟内的三面石壁上,留着历代游人的许多款题刻石,内容大多是咏赞恒山壮美之景的。其中有明御史王献臣题写的“千岩况秀,石壑争流”八个大字,字体潇洒奔放,游人赞不绝口。
从寝宫向东而望,是紫芝峪。传说那里生有紫芝(灵芝的一种)。还有传说中后土夫人采脂的石脂图,产五色卵石。向西而望,是一条经山涧长年切割而成的深谷,谷底原有潺潺流水,现已干涸。这里曾建有飞桥连通两崖,渡桥而过可直达恒山山门。可惜飞桥不知在什么时候早已坍塌,深涧已无法跨越。向南而望,紧贴着寝宫背后山墙的是“鹰翅岩”,形如雄鹰展翅,跃跃欲飞。
走下寝宫前面的石阶,向左转,沿着蜿蜒远去的山间小径前行不远,就到了夕阳岩的背后。在山崖的断壁中腰,凿石依山,建有“得一庵”和“阎道祠”两座小小的庙宇。阎道祠内,立有一座道人的泥塑,据说这就是在恒山修炼成仙的阎道真身炼丹的遗迹。另外,在山壁的高处,还有一个不知有多深的山洞,名白“紫芝洞”。洞口原架有一副木梯,供游人攀登进洞。因时间太久,木梯早已朽坏,人们只能在下面望洞兴叹。这一组小小的建筑群,上载峭峰,下临绝地。从远处相望,只见红墙若染,绿瓦泛翠,庙宇玲珑透剔,如镶如嵌却也别有一番情趣。
在离后土夫人庙不远的山腰上,还有一个小山洞,无径可通,名为“出云洞”o每当阴雨即将来临之时,便有缕缕白云从洞中袅袅而出,为恒山奇景之一。所谓“石窟看云行,崖半听泉雷”,颇有些诗情画意。